| [1] |
柏道远, 马铁球, 王先辉, 陈渡平, 彭云益, 周柯军, 李 纲,黄文义.2011. 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1︰25万常德市幅和岳阳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J]. 华南地质与矿产,27(4):273-285.
Google Scholar
|
| [2] |
陈 静.2006.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沉积物中标志性物源分析及其河流贯通入海意义[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Google Scholar
|
| [3] |
陈华慧, 马祖陆.1987. 江汉平原下更新统[J]. 地球科学,12(2):129-135.
Google Scholar
|
| [4] |
陈立德, 邵长生.2014. 江汉-洞庭盆地下更新统地层划分与对比——“白沙井砾石层”再研究[J]. 地层学杂志,38(2):208-219.
Google Scholar
|
| [5] |
陈立德, 邵长生, 王 岑.2014. 武汉阳逻王母山断层及地震楔构造研究[J]. 地质学报,88(8):1453-1459.
Google Scholar
|
| [6] |
陈立德, 邵长生.2015. 宜昌地区更新世砾石层研究[J]. 地层学杂志,39(3):255-266.
Google Scholar
|
| [7] |
陈立德, 邵长生.2016. 江汉- 洞庭盆地第四系划分与对比[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Google Scholar
|
| [8] |
崔之久, 伍永秋, 刘耕年, 葛道凯, 庞其清, 许清海.1998.关于“昆仑—黄河运动”[J]. 中国科学(D 辑),28(1):53-59.
Google Scholar
|
| [9] |
邓健如, 徐瑞瑚, 齐国凡, 杨礼茂.1987. 新洲阳逻—黄州龙王山砾石层的砾组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1-87.
Google Scholar
|
| [10] |
丁宝田.1987. 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的基本特征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J].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2(1):26-36.
Google Scholar
|
| [11] |
范代读, 李从先.2007. 长江贯通时限研究进展[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7(2):121-131.
Google Scholar
|
| [12] |
范代读, 王扬扬, 吴伊婧. 2012. 长江沉积物源示踪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7(5):515-528.
Google Scholar
|
| [13] |
韩晓光, 李安然, 张飞飞, 岳书玉.1991. 湖北省宜都潘家湾Ms 4.9 级地震发震构造标志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11(2):75-81.
Google Scholar
|
| [14] |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5. 湖北省江汉平原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R].
Google Scholar
|
| [15] |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9. 湖北省武汉市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报告[R].
Google Scholar
|
| [16] |
湖南省地质局.1976.1/20 万沅江幅水文地质调查报告[R].
Google Scholar
|
| [17] |
贾军涛, 郑洪波, 杨守业.2010. 长江流域岩体的时空分布与碎屑锆石物源示踪[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8(9):1375-1380.
Google Scholar
|
| [18] |
康春国, 李长安, 王节涛, 邵 磊.2009. 江汉平原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及其对三峡贯通的指示[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4(3):419-427.
Google Scholar
|
| [19] |
康春国, 李长安, 张玉芬, 邵 磊, 江华军.2014. 宜昌砾石层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示踪分析[J]. 地质学报,88(2):254-262.
Google Scholar
|
| [20] |
来红州, 莫多闻, 李新坡.2005. 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网纹的成因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41(2):240-248.
Google Scholar
|
| [21] |
李 勇, 周荣军,Densnore A L, Ellis M A. 200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 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J]. 第四纪研究,26(1):40-51.
Google Scholar
|
| [22] |
李承三.1956. 长江发育史[J]. 人民长江,(12):3-6.
Google Scholar
|
| [23] |
李春昱.1934.The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Yangtze Valley [J]. 中国地质学会志,(00):107-117.
Google Scholar
|
| [24] |
李四光.1924. Geology of the gorge district of the Yangtze (from Ichang to Tzekuei)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rges [J]. 中国地质学会志,(z1):351-391+411-414.
Google Scholar
|
| [25] |
李愿军.1990. 黄岗附近第四纪活断层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 东北地震研究,6(3):65-68.
Google Scholar
|
| [26] |
李长安, 张玉芬.1999. 一次重要的第四纪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J]. 地质科技情报,18(4):42-46.
Google Scholar
|
| [27] |
刘传正.2000. 长江上游川峡二江续接地段岸坡演变过程探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1(1):50-54+59.
Google Scholar
|
| [28] |
刘一鸣, 向 芳, 陈灼华, 杜 雯, 李树霞.2018. 重庆- 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及其对三峡演化的指示[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2):189-198.
Google Scholar
|
| [29] |
马永法, 李长安, 王秋良, 杨 勇, 陈国金, 焦焕美.2007. 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砾石统计及其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关系[J]. 地质科技情报,26(2):40- 44.
Google Scholar
|
| [30] |
梅 惠, 李长安, 陈方明, 齐国凡.2009. 武汉阳逻砾石层ESR 地层年代学研究[J]. 地球与环境,37(1):56-61.
Google Scholar
|
| [31] |
任美锷, 杨 戍.1957. 湘江流域的某些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问题[J]. 地理学报,23(4):359-377.
Google Scholar
|
| [32] |
芮耀俊.1964. 关于“白沙井层”成因与时代的研究现状[J].地质论评,22(2):158-159.
Google Scholar
|
| [33] |
邵长生.2012. 武汉阳逻古地震遗迹研究取得新进展[J]. 华南地质与矿产,28(1):91.
Google Scholar
|
| [34] |
沈玉昌.1965. 长江上游河谷地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Google Scholar
|
| [35] |
田陵君, 李平忠, 罗 雁.1996. 长江三峡河谷发育史[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Google Scholar
|
| [36] |
王金元, 向 芳, 张 瑶, 王誉婉.2016. 长江三峡地区的夷平面在宜昌地区白垩纪- 第四纪沉积物中的反映[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36(1):77-84.
Google Scholar
|
| [37] |
王令占, 杨 博, 涂 兵.2021. 鄂东南咸宁北部冲洪积物的ESR 年代及意义[J]. 华南地质,37(2):127-135.
Google Scholar
|
| [38] |
夏树芳, 康育义.1981. 雨花台组时代问题的探讨[J]. 地质论评,27(1):34-37.
Google Scholar
|
| [39] |
向 芳.2004. 长江三峡的贯通与江汉盆地西缘及邻区的沉积响应[D].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Google Scholar
|
| [40] |
向 芳, 朱利东, 王成善, 李永昭, 杨文光.2005. 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62-166.
Google Scholar
|
| [41] |
向 芳, 罗 来, 林良彪, 朱 平, 文华国.2009. 重庆- 宜昌地区长江阶地和相关沉积研究及其对三峡研究的意义[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6(5):475-479.
Google Scholar
|
| [42] |
徐瑞瑚, 齐国凡, 札礼茂.1988. 武汉地区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2):93-101.
Google Scholar
|
| [43] |
杨达源.1985. 长江中下游干流东去入海的时代与原因的初步探讨[J].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1(1):155-165.
Google Scholar
|
| [44] |
杨达源.1988.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66-474.
Google Scholar
|
| [45] |
杨达源, 严痒生.1990. 全新世海面变化与长江下游近河口段的沉积作用[J]. 海洋科学,(1):9-13.
Google Scholar
|
| [46] |
杨怀仁.1959. 荆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9-92+122-123.
Google Scholar
|
| [47] |
杨怀仁, 徐 馨, 杨达源, 黄家柱.1997. 长江中下游环境变迁与地生态系统[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Google Scholar
|
| [48] |
姚运生, 罗登贵, 刘锁㕵, 邵占英.2000. 江汉洞庭盆地及邻区晚中生——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2):140-145.
Google Scholar
|
| [49] |
袁胜元, 李长安, 张玉芬, 邵 磊, 王节涛.2012. 江汉盆地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与长江上游水系拓展[J]. 中国地质,39(4):1042-1048.
Google Scholar
|
| [50] |
张叶春.1995. 长江三峡贯通的时代及意义[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2):52-56.
Google Scholar
|
| [51] |
张玉芬, 李长安, 王秋良, 陈亮, 马永法, 康春国.2008. 江汉平原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对长江三峡贯通的指示[J]. 科学通报,53(5):577-582.
Google Scholar
|
| [52] |
张岳桥, 李海龙.2016.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J]. 中国地质,43(6):1829-1852.
Google Scholar
|
| [53] |
赵 诚.1998. 长江三峡及其上游的倒插支流和风口[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9(3):7-14+28.
Google Scholar
|
| [54] |
赵 诚, 王世梅.2000. 长江三峡及其上游河流袭夺新认识[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宜昌) 学报,22(3):196-199.
Google Scholar
|
| [55] |
郑洪波, 王 平, 何梦颖, 罗 超, 黄湘通, 贾军涛.2013. 长江东流水系建立的时限及其构造地貌意义[J]. 第四纪研究,33(4):621-630.
Google Scholar
|
| [56] |
郑洪波, 魏晓椿, 王 平, 何梦颖, 罗 超, 杨 青.2017. 长江的前世今生[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47(4):385-393.
Google Scholar
|